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甘肃 > 沙尘暴监测 > 气象科普

不解的“挖洞”情缘

【字体:   2018-05-11 09:59:38   来源: 北京市民防局  

不解的“挖洞”情缘.jpg

转眼间,人民防空事业已经走过了64个年头,向着现代化、体系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毛泽东同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也发表42周年了,作为“人防人”,我感到自豪。虽然退休都两年多了,但到了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日来临之际,我还会想起当年那些“挖洞”轶事,为一生中与“深挖洞”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到欣慰。

 从“知青战备洞”走来

我的“挖洞”经历是从黄土坡挖“战备洞”开始的。

1968年底,我“上山下乡”来到晋南的河津县(现山西省河津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党的“九大”以后,“时刻准备打仗”成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尽管我们那里地广人稀,疏散隐蔽的空间很大,但县里为了响应“备战”的号召,还是决定每村都要挖“战备洞”,生产大队(村)把任务交给我们知青来完成。记得当时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活儿,又是宣誓、又是保证的接受了下来。

第一个“洞”是从村南沟崖边的一个看枣林的避雨洞开挖的,计划与村中一眼枯井接通。由于是在黄土坡上挖掘,基本没有岩石,进度不成问题。但大队要求一是安全,二是洞壁美观。我们结合土质情况,在老农的指导下,采取拱门式的作业面向前掘进。当时使用的是一种短把板式撅头,按两个人掘进、两个人运土来编组,掘进三四米后,担任掘进的两个人就“背对背”用撅头“修饰”洞壁。说是“修饰”,其实就是用撅头从拱顶中心线,一撅头挨一撅头的向下“刮”,“刮”出来的洞壁又光又平,还对称。由于土质“有劲”,坑道跨度不大,所以不用被覆,直接刷浆。掘进的方向开始是老农借助洞外的阳光在“把握”,后来用一种“土罗盘”瞄准。好在第一个“洞”不太长,十天左右就准确地与枯井接上了。这在当时、当地还算一件轰动性的工程,其他村还来参观、学习呢。

1970年,国际形势依然紧张,全国上下战备工作如火如荼。11月,队里又让我们在村北的后沟挖第二个洞,我们的兴致仍然很高,当即先给这个“二期工程”起了个名——知青战备洞。这个洞的规模比原先的大,可以在里面用双轮平板车推土。因为洞身长,昼夜作业需要照明,当时我们村没有通电,只能在作业面上放两盏马灯,在坑道洞壁上隔一段凿一个灯台,放个自制煤油灯,运土的车把上再挂一个马灯。由于是第二个工程,多少有点儿经验和胆量,“边施工边设计”,在坑道两侧又“划计”(方言:“计划”的意思)开几个“大房间”,并起名叫“作战室”、“救护室”、“仓库”。不过,这个时期我们的人手不如“一期”,不少男生回城“找路子”当兵去了。我也想当兵,但没有“路子”,只好在一块当地织的一种土布上写了一份“加强战备,保卫毛主席”的血书送到了公社。

不久,接兵的来到了我们工地“视察”,可能是“忠不忠看行动”吧。当年我如愿应征入伍了,坐了一夜“闷罐”军用专列,来到了专业“挖洞”部队——北京军区工程兵。后来我才知道,全县1000多名知青,当年入伍只有两名,我是其中之一。细一琢磨,能到北京“挖洞”,或许是有黄土坡挖“洞”的经历。

 “世代全天候工作服”

我入伍后分配到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参加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坑道施工。不过,不再是挖黄土洞,而是在一座大山里建造一个指挥所。40年了,让我最难忘的是下老兵连那天,在犬牙交错的岩石坑道里开誓师大会时,每个新兵接受了一份重重的“礼物”——“世代全天候工作服”,虽然破旧得一塌糊涂,但老兵们都称它为“传家宝”。

这是一套棉衣,黄绿本色褪成了黄白色,是什么款式说不清楚,但恐怕是朝鲜战场上黄继光、邱少云数九寒天穿过的那种。工作服上的“出厂印”早已看不清,也不知是哪位战友或前辈“首穿”,但上面用圆珠笔、钢笔从里到外签着很多名字。什么“湖北应山李某某”“河北沙河王某某”、“太原刘某”、“河北隆化张某某”……到我这真不知是第几代了。此外,棉衣上还有不少豪言壮语、警世名言,如“誓死保卫毛主席”、“时刻准备打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还有“新兵同志:别嫌破,这是英雄服”、“科学施工,安全第一”这类嘱托。

要说这是一套“铁衣”并不为过,一是穿的时间太长了,棉花渐少,不均匀且死硬;二是破的地方太多,无数的订书针“封住了”一个又一个“口子”,各色电雷管金属导线不仅缠住了一块块将脱落的棉花,还有效顶替了衣襟、袖口等地方的扣子、拉锁、松紧带的“岗位”。此外,口袋里通常总还要储存一团导线,以备再“缝合”用。

我曾想过,天暖和了要换新工作服,哪怕是一身利索、精神点儿的单衣。不过,几个月下来,却感觉亏了没换衣服。夏季坑道里面阴冷、潮湿,不穿棉衣可不行。工间休息时,在坑道里坐会儿或睡着了,穿得少了人受不了。再说施工作业始终被岩石包围着,稍不留意就会被“咬”块肉、“挂点儿彩”,穿棉衣有保护作用,“全天候”的工作服可谓名不虚传。

我看着上面的污渍、油渍和血渍,起先还想先洗洗再穿。可班长告诉我三条:“一是不用洗,已经洗不出来了;二是洗了也干不了,全连没有多余的;三是今天干了,在施工中穿两天又是这样,洗得过来吗?”

这套工作服还有两样配套的“物件”。一是柳条安全帽,也属于“世代全天候”型的,既保安全、又保暖防晒。只是传到我头上这顶,有些不太完整,曾开了一个拳头大的“天窗”。不过,不知是哪位前辈战友,凭着巧夺天工的手艺,用电雷管金属导线,将几层水泥带子纸和油毡固定在上面,让我享受了一把“复合头盔”的待遇。二是导火索。我下连到了“放炮班”,每天导火索不离手。后来班长告诉我,“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一缠”, 为了保暖,从此每天腰上缠着十几圈导火索,顶替了腰带,活像个“雷公”。

这套工作服我一穿就是八个多月,转战了三个工地,也穿出了感情。直到1972年上大学时,才又照章传了下去。

“日闯三关”的放炮工

下连后,我被分到放炮班。在坑道施工中,我们的工作与风钻班、扒渣班、支模班比不能算最苦、最累的,但可说是最危险的。按老同志们的说法,“整天与炸药、雷管打交道,要‘日闯三关’,这是勇敢者的岗位。”第一“关”是结合雷管、炸药,这是放炮前的准备工作之一。先将导火索插入雷管并固定,制成点火管,再将点火管插入并固定在一节硝铵炸药上。“两插”需要大胆谨慎,不得过劲儿,否则会引起爆炸。制点火管时,固定用的工兵钳要握稳,卡准雷管口的边缘施力,不然也会误爆。以防万一,通常我们是躲开人群,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完成。

第二“关”是封药洞。装药时除了放炮班的人员,坑道里面的人员要全部撤出。为了保证炸药充分的爆轰效果,在向作业面上的钻孔内放置炸药时,通常填充到三分之二的位置,剩余三分之一部分需要用事先准备好的“制式胶泥团”填塞封孔。填一个泥团,就要用木棒捣固,使其尽量密实,使劲要均匀,不得过猛,捣固时始终要保持点火管不要贴紧孔壁,防止与岩石摩擦。这看似简单,而危险往往出现于此。

第三“关”是点炮。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有限,我们使用的雷管大多是火雷管,起爆靠人工点炮,这是最考验人的一“关”。当时一个作业面通常有七八十到一百三四十个装药,从上至下分为拱炮、拱顶炮、边炮、拔心炮、抬炮等。为了点炮作业人员的安全撤离,事先制作点火管时,就根据撤出路线的距离、装药的数量、作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导火索每秒一厘米的正常燃速,计算每根点火管的导火索长度。最低处的“抬炮”最后点,装药导火索相对留短些,最高处的“拱顶炮”最先点,导火索留的最长。点炮是使用一根“浑身”切了数十个口子的“点火导火索”,将其“头部”点着后,用其喷出的火焰对准每个点火管导火索,如果当即没有点着,可以使用下一个“口子”喷出的火焰继续点。实施点火都是从最高的“拱顶炮”开始,顺序向下和两侧移动,点完“抬炮”顺势撤出坑道。实际上从点燃第一个装药后,点炮工就被越来越多、喷吐着火焰的导火索包围着,被浓浓的硝铵味道裹挟着,视觉条件也会越来越不好。尽管如此,时代的一种责任感,使我没有胆怯和犹豫,从开始自己只能一次点七八个装药,进步到后来自己独立能点完整个作业面的一百三四十个装药。现在回想,也有些后怕,摆弄了多半年的炸药,能全身而退真是幸运。

 “洞中卫士”安全员

刚下老兵连时,我和多数新兵都想当一名“威风八面”的风钻手,好像坑道施工主要是风钻手的功劳。后来我体会到,坑道施工最重要的角色和光荣的岗位之一是施工安全员。他不属于哪个专门的建制班、排,通常由指挥员从每个作业班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老兵里临时确定、轮流值岗。

安全员的职责,是及时、准确地向施工作业面儿上的所有人员发出塌方危险信号,告知大家安全撤离。在接班时,他先于接班队伍进坑道,先交接安全情况,向本班儿指挥员汇报后,各作业班才各就各位交接班。此时,安全员再到自己选好的、不影响大家作业、且易观察的位置开始值守。安全员通常戴着一个红袖章,手持一个很长的、带有金属头的排险杆,脖子上挂一个五六节电池的聚光手电筒和报警哨。由于坑道作业环境嘈杂,特别是掘进作业面儿上,作业手相互说话都很难听清楚,所以安全员还挎一个大的帆布工具袋,装着半袋报警石屑,一旦有险情,就果断地将石屑撒向作业人群,通知迅速撤离。

开始我认为安全员的工作没什么,既没有技术,也没专业,让病号干都行。后来通过一次历险,它的重要性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记得是1971年5月的一天,我们二排在施工,安全员发现离掘进作业面儿不到3米的拱顶位置,不停地向下落石屑,立即吹哨报警,但由于环境太乱大家没有什么反应,他果断的从工具袋里抓出石屑,向在场的人们撒去。大家撤离现场不到两三分钟,大约四五立方的岩石塌落下来。后来团里为这位安全员记了三等功,连队开了庆功会,为他佩戴了“光荣花”。

不久,我也成了安全员,因进入了雨季,又是连队有史以来第一个新兵安全员,我感到光荣的同时,觉得责任更重大。每天嘴里衔着口哨,背着足有五六斤的报警石屑,一手握着手电筒,一手握着七八米长的排险杆,像个“卫士”一样,始终仰着头、透过风钻作业扬起的风尘、借助手电筒的灯光观察坑道作业面儿上方岩石变化的情况,死死盯住几乎所有的岩石裂缝,对其时不时地散落碎石的情况进行快速分析。几个小时下来,腰酸腿疼、两眼流泪。

我当安全员不到一个月,排除了十余次险情,还成功地报知了两次“现场撤离”,得到了入伍以来第一次嘉奖,心里美滋滋的,更是按捺不住保证了战友安全那种成就感。

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可谓贫乏,每天每人伙食只有0.48元,但我们十分愉快,有追求、有信心,学习蔚然成风。每天工地上、上下工的路上、电影场上总是歌声嘹亮。即便是收工回来“补觉”,工棚外一排排叠得像“豆腐块儿”一样的“世代全天候工作服”,都透着一种“精气神”。任何人都不怀疑“挖洞”的意义和作用,坚信着自己的付出。我始终怀念挖洞岁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以青春和朝气投入到了国防事业,有机会为国家的安宁效力,同时享受了似火的价值氛围和奉献的乐趣。

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甘肃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