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甘肃 > 沙尘暴监测 > 气象科普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字体:   2019-09-25 15:15:22   来源: 中国天气网甘肃站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华家岭气象站办公楼。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退休职工在新观测场合影。

  他们无论春风、夏雨、秋霜和冬雪,一年365天都“陪伴”着陇东最高峰——华家岭。他们就是华家岭气象人。

  张恨水先生在《谁都头疼的华家岭》一文里写到的一句话:“字典上关于讨厌的形容词,都可以取来形容华家岭。”茅盾先生的《风雪华家岭》更是形象地描述出华家岭天气气候的复杂多变和无常。

  改革开放40年来,华家岭气象站也在改革的春风中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有不变的是华家岭气象人坚守和担当的精神。

  下游天气指标的参考数值气象资料独一无二

  “提起阴寒、潮湿、风大、多雨、多雾,雨雾凇日数多这些标签,往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家岭。”曾经在华家岭气象站工作20年的刘俊学回忆到。

  “作为对天气过程下游气象台站预测天气、气候变化具有参考价值和指标意义的华家岭气象站,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全国气象观测站网中十分重要。”现任华家岭气象站站长康林介绍。

  “基于此,华家岭气象人一直以及时、认真、准确为工作理念。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管春雷滚滚、狂风大作、雨雾淞肆虐。至今,华家岭气象站大门外墙上仍可见镌刻着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标语:‘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康林说。

  华家岭气象站前辈们曾经总结出一句顺口溜:“华岭风一吹,杨柳条成堆,华岭雨要飘,雨凇化水熬。华岭风要转,下游天气变。”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退休职工在旧办公房前合影。

  “所以无论是人工定时观测、还是2003年气象资料的自动观测,华家岭气象人面对每一个数据都很认真的。这也形成了华家岭气象人中的一种精神——准确。我们如果数据观测错误,甚至就会影响西北地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老站长陈荣看来。

  “咱们华家岭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不仅能为科学试验、军事保障、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同时也为气候变化研究、业务试验提供高准确度、高可靠和稳定的气象观测资料。观测员观测数据时都会有带着枪支的人员紧随身边保护。”陈荣介绍到。

  杨永福回忆。“以前华家岭也开展天气预报的制作,那时候讲究三字口诀“图、资、群”,图是指气温、气压曲线图;资是指气象资料;群就是群众经验。假如咱们华家岭风向改变了,下游地区(通渭、天水等地)就会下雨。这是群众经验这个字诀,值班预报员应用的也比较多。这也充分说明咱们华家岭气象资料的重要性。”

  一代接着一代干气象人挺立在华家岭

  华家岭气象站自1951年共历经12位站长。而在75年的时光年轮中,共有158位气象人在平均气温只有3.9℃,有11级大风,全年平均雾日仅为156.7天的恶劣天气气候环境中坚守。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旧观测场。

  1976年,20岁的杨永福刚参加工作不久,冬日的一次值班观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到处都是冰,白花花的。所有的低温、气温表都结冰了。我观测时看不清楚温度表的数据,没办法,为了赶发报时间,我就用指甲去抠冰碴。还要量降雪量、雪深。拉开值班室的门,我指甲疼的实在受不住,我开始哭。既疼、又害怕。害怕编报手指头不好使了。突然间,站上的几位前辈一下子涌进来,查气压的查气压,订正温度的订正温度。多亏大家帮忙,我才顺利及时把报文发出。”

  “有个叫韩小兰的女同志,值班期间风塔上风杯被雨雾凇牢牢冻住。风杯的材料很轻薄,她不敢用力敲落沉甸甸的已经变成冰坨子的风杯。情急之下直接用嘴去咬,一下一下的拉扯着,让它快点转动起来,那天中竟然出现13种天气现象。”杨永福感慨说。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职工合影老照片。

  刘俊学回忆起当时的冷。“那时候天气要比现在的冬天冷,没有电褥子。实在冻得受不住,我们就把砖头在火炉子上烧热,然后放在被窝里取暖。”

  即使自然环境恶劣,但大家认为华家岭是能锻炼人的地方。在风霜雨雪的淬炼下,一批批气象新人成长为一岗多能型人才,变成了气象人口中的“万能的观测员”。这里也先后走出了以中国第二十二次赴南极科考队队员史录俊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人才,被称为定西气象事业的人才摇篮。

  华家岭气象站业务正发生着从人工观测、电台发报到全面自动化,一键传输的巨变,生活条件和出行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向现代化的华家岭气象

  “前辈们用15分钟完成20多项气象数据观测和编报,还要用电台传到省局。24小时不间断工作。我们现在从采集数据到完成发报用时不超过3分钟。”牟静盯着电脑屏幕。

  28日17时30秒刚过,气压、气温、湿度、风、能见度等气象数据在电脑屏幕一览无余。她点击发送按钮一下,17时整点报文已经发到省气象局。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工作人员为退休职工介绍观测仪器。

  杨永福感叹道:“那时所有气象数据都要人工观测,风越大越要往外跑,看来以后真的不用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变化和速度真的让我们无法想象。”

  “以往手抄气象资料月报、年报。卷着两个纸筒相互滚动校队数据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杨永福无限感叹。“再也不用害怕分不清是下雪还是大风吹起雪花的日子,再也不用担心日照纸被大风吹走。”

  气象资料必须每日24小时不间断采集传输,气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这极为重要的24小时,对于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有的只是三率的质量的高标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气象人见证气象事业进步,见证了一个基层台站一年年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真实历程。

  手工编报在经历PC1500、电脑软件编发的升级换代中一路走来。2003年气温、低温等气象要素实现自动观测,传输报文再经历手摇电台发报到邮电局专线再到互联网传送的飞跃。2006年,部分气象要素实现自动站观测,双套备份站双轨运行。2018年,除日照人工观测外,华家岭气象站所有观测要素全部实现自动观测。2019年1月,日照也将实现自动观测。

华家岭上的百年气象台站

华家岭气象站退休职工了解现代化雪深观测仪。

  气象事业飞跃发展,不变的还是那份坚守和担当的精神。

  “90后小伙子祁世玉抢修风向风速设备差点冻丢了耳朵。我不知道他在家中是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身为气象人,爬上风塔排除仪器故障确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我想严寒天气过程会另他终身难忘。”康林说。

  站上的观测员、老大哥姬诚对2018年春节后发生的事情念念不忘。华家岭大雪封山,交通彻底中断了七八天。站上的新鲜蔬菜吃完了,最后只能顿顿用炒土豆。其他同志在山下是心急如焚,生怕遇上什么突发状况。

  虽然康站长清楚站上任何人都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无论是遇上复杂天气、疑难记录还是停电、断网难不倒我们。女同志都可以轻松应付和解决。

  “我当时觉得情况还不算太糟,我们两个还可以继续坚持。至于吃饭问题,大不了早上炒土豆晚上烤土豆呗。没想到,最后大家硬是拎着十几斤菜,踏着十几厘米的雪徒步走到了单位。”姬诚说。

  “山下的老乡时常说气象站的人可笑,春天打雷,人家都是躲在屋里,他们向外跑,还东边听听,西边看看。夏天下雨,他们为了护着一个本本宁愿让自己淋雨。秋天雾天里,雾凇长在杆子上他们不愿意,还要一遍一遍的向下擦。冬天在雪地里走来走去。实在是让人不解。面对老乡们的不解和疑惑,我们只有无奈的笑一笑。”王赟调侃。

  “其实,老一代气象人给我们留下了艰苦奋斗宝贵精神财富。40年来,一代代气象人无私奉献,将青春和汗水留在这里,为气象事业交出了人生答卷。现在90后正逐渐成为站内的新生力量。他们还会继续发扬和传承老一辈气象人的优良品格,勇于奉献和付出,担当新时期的时代使命、责任,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康林说。(倪永强 于仕琪 田雨/文 李智鹏 莫雅淇/图)



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甘肃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